由于“茅臺”的名貴,不法之徒從茅臺酒巴拿馬獲獎后便開始仿制,至今其仿冒者仍綿綿不絕。更有侵權家族也跟了進來,彼此沉瀣一氣,不擇手段地敗壞國酒聲譽,侵犯消費者權益。所以,品“茅臺”首先要鑒別真假。改革開放后,從1983年正式查處第一樁假冒貴州茅臺酒案起,貴州茅臺集團有限公司就開始了漫長的維權道路。為了維護公司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,每年投入巨資對已建立的先進防偽系統及技術進行開發和更新。目前,市場上出現的假冒茅臺酒產品有兩種:
一是直接假冒,即一方面通過回收舊的或使用過的包裝材料(含商標、酒瓶、防偽標等)后,以劣質產品“貼標”出售;另一方面是侵權人非法印制全套外包裝材料,以劣質產品“貼標”出售,以假亂真。
另一種是仿冒,打擦邊球,在商標上以形形色色帶“茅”沾“臺”的近似文字,圖案,使仿冒產品的包裝組合形似茅臺酒,誤導并使消費者視覺混淆。
那么如何識別普通茅臺的真偽?
第一,包裝材料的鑒別。貴州茅臺酒的包裝材料均選擇生產能力強、資信情況良好、資金實力雄厚、經營管理規范的企業進行生產,對其生產材料的選擇具有嚴格的質量要求,一般小型企業在生產能力和技術創新上,無法滿足質量要求。
外包裝箱:印刷質量高,字體清晰,正面有“有機食品”、“綠色食品”兩種認證的標志。
包裝彩盒及瓶身商標和背貼:包裝彩盒質地較硬,將彩盒放在平坦的地方,均勻受力情況下,可承載較重物品而不變形。彩盒印刷質量高,顏色均勻,表面平滑,光澤度好,顏色底面無異物,不同顏色之間的斷線非常清晰,可視性強,部分文字及圖案具有明顯的凹凸感。酒瓶上的注冊商標是用進口100克鋼板紙印制的,500毫升容量酒瓶的商標規格為90毫米X125毫米。五星牌商標的圖案分三部分:中間是一條從右上方到左下方的60毫米寬白色斜帶,上下分別有兩條黑色細線和四條黑色粗線,把紅色的“貴州茅臺酒”五個字夾在中間,斜帶和左上角的相接處有13毫米寬的金色條,上有“中外馳名”四個黑字(注意:飛天牌商標在此處是香港話“貴州茅臺”的英文音譯)。左上角為紅色色塊上直徑為35毫米的套金色邊的五星商標(飛天牌此處為飛天商標)。斜帶和右下角的紅色色塊上,印有白色的“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”字樣,白字下有標有酒度和容量的黑字。酒瓶背面說明的規格為65毫米X85毫米,此不贅述,有興趣者可去細心體會。需要說明的是,各個時期的商標有細微的區別。
酒瓶:為乳白色玻璃瓶,其底部有公司注冊商標(五星牌),在燒制工藝上,瓶身均勻,玻璃內無雜質,瓶身表面無金屬粉狀材料(假瓶常存在這樣的情況)。
瓶蓋:蓋頂上貼有“國酒茅臺”等標識,瓶蓋與瓶口的接觸很緊密,用手握住瓶蓋的金屬部分輕輕左右旋轉,一般無松動現象,瓶蓋的金屬部分漆面完整,無破壞現象。
防偽標:在使用意大利防盜蓋和美國3M公司引進的水印反射標簽后,2004年,茅臺酒啟用了上海復旦天成防偽技術,防偽標志表面無蠟狀等其它附著物,用手觸摸,手感粗而不糙。每箱貴州茅臺酒均有防偽識別器及操作說明,將識別器防偽標出現英文字母“MIT”字樣,移動酒瓶角度,字若隱若現,充滿動感。防偽標系一次性使用品,市場上出現的假酒真標的情況,多數是通過回收防偽標,再用雙面膠貼上的,因此用手觸摸防偽標與膠帽的接觸邊緣,有明顯的高低差感。從2009年上半年開始,茅臺酒已使用新的防偽膠帽進行防偽升級。新啟用的防偽膠帽外觀為亞光紅色,膠帽側面肉眼順光方向看,“國酒茅臺”四字和廠徽圖案為明亮的珠光增強色;肉眼逆光方向看,該圖文的色彩就相對顯得很淡。帽頂外觀為亞光紅色原型,在圓形中央有亞光紅色燙金圖案。使用防偽識別器識別時,膠帽表面原圖文消失,出現彩虹狀背景和黃色“國酒茅臺”及“MOUTAI"交錯出現,而此時觀察膠帽頂蓋,便發現頂蓋表面原圖文消失,變成亮黃色,上有黑色浮點,并隨帽套的轉動在黃色背景范圍內漂移。
噴碼識別:噴碼位于瓶蓋側面,均為三行數字組成。第一行標明出廠日期;第二行標明出廠批次;第三行標明出廠瓶數序號,為5位數。三行數據合起來,具有唯一性。般情況下,開啟瓶蓋噴碼便被破壞。噴碼色彩明朗,點狀結構均勻、飽滿,無散狀現象。
第二,口感、風格識別。即通過觀色、聞香、品味等對酒質進行識別。這一般的消費者做不到。
第三,仿冒識別。如仿冒貴州茅臺酒的陳年酒包裝裝潢制造銷售15年陳、30年陳、50年陳、100年陳等陳年酒,誤導和欺騙消費者。注明生產廠為聯營廠、一廠、二廠、分廠的,均是假冒。還有利用“茅合”“芽臺”等遠看與“茅臺”極為相似的字眼或容易產生理解歧義的詞語欺騙的,如用所謂的“內部職工特供酒”、“內供酒”、“特制飛天茅臺”、“特制五星茅臺”等,或在宣傳上大量使用茅臺宣傳資料,自封為“國宴酒”、“政界茅臺”、“茅臺鎮傳世佳釀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