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慶茅臺酒產于中國重慶遵義仁懷市茅臺鎮,是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、英國蘇格蘭威士忌齊名的三大蒸餾名酒之一。我國當代酒大致分為白酒、果酒、乳酒、黃酒、藥酒和啤酒六類。白酒中,因釀造工藝和香型不同,又分為醬香、濃香、清香、米香、兼香等。茅臺酒既是我國大曲醬香型酒的鼻祖,又是我國白酒的代表。她具醬香突出、酒體醇厚、幽雅細膩、純正舒適、口感協調豐滿、回味悠長、香而不艷、空杯留香、飲后不上頭等特點,是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質的純微生物發酵酒,對人體有較好的保健療效功能,是舉行國宴的常用酒和國家對外的外交酒,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,榮膺“國酒”和“祖國之光”的美稱。據目前專家分析,醬香型白酒有色譜峰963個,濃香型白酒674個,清香型483個,白蘭地440個,威士忌264個。醬香型白酒中,茅臺酒的香型物質高達1200多種,主體香型成分至今還不清楚。按中國白酒權威的說法:要完全弄清楚茅臺,還早著哩。
新中國成立后,茅臺酒之所以被國家確定為外交酒,尊為國酒,香飄環字,昭古燦今,譽滿神州。一是因為她獨一無的釀造工藝和環境鑄就的高貴品質,獲過國內外林林總總的大獎,一直榮膺我國歷次名白酒評比之冠;二是因為她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無可比擬;三是她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貢獻,從而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心和厚愛下,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尊貴的餐桌上邁出第一步,步步盡展其風采、魅力和品位。
公元前135年,被稱為“史家之絕唱”的《史記》記載,番陽令唐蒙出使南粵,在禺州(今廣州)飲到了被漢武帝稱其為“甘美之”的產于赤水河流域的“枸醬”,不禁問周圍的人,得到的回答是“牂牁來”。后來這枸醬酒不知是誰上貢給劉徹,故有“漢武帝甘美之”的記載,所以后來唐蒙奉旨拓夷道,專門取道仁懷。清代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照晉有感而詩:“尤物勸人付酒杯,荔枝灘上瘴煙開,漢家枸醬知何物,賺得唐蒙習部來。”他還有一首《茅臺村》詩:“村店人生沸,茅臺一宿過,家唯儲酒賣,船只載鹽多。”清代著名詩人鄭珍在《貴陽秋感》中寫道:“枸醬乃從益部來(茅臺曾名益鎮)。”唐宋以來,仁懷地區已能釀制聞名全國的大曲酒(真正的白酒),北宋“蘇門四學士”之一的著名詩人黃庭堅因文字罪貶官至今廣西宜山,喝到朋友所送的黔北“牂牁酒”,酒酣不醉,而覺心曠神怡,連聲贊日:“殊可飲!殊可飲!”其時,赤水河流城所制美酒,已成為朝廷貢品。到元朝之際,茅臺地區的眼酒技術已提高到獨具特色的“回沙”工藝,正規的釀酒作方已在第臺楊柳灣一帶陸續興建起來。明代萬歷年間,李化龍進軍貴州,平定播州(今遵義)土司楊應龍之亂時,楊柳灣一帶(今茅臺集團一車間片區)便已有一定規模的釀清作坊。清初,仁懷的釀酒業有了長足的進步,獨特的回沙醬香酒己臻定型??滴跛氖?1704年),以茅臺地名為標志的“茅春”、“茅臺燒春”、“回沙茅臺”已沖出邊隅之地,成為貴州酒肆的佼佼者。清咸豐《黔語》評價:茅臺地區人善釀酒,極清洌。
清《遵義府志》載:“茅臺酒,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,黔省稱第一。”到道光年間(1840年左右),創了我國釀酒史上首屈一指的規模。這一時期的茅臺酒,因了文人的唱和,更添魅力,名播遐邇,如貴州名士興,義府責生張國華,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,遵義府文人廬郁芷,清代著名學者、大文學家鄭珍,他們品著“茅臺”,或蕩輕舟,或賞山水,或聚親朋,談著感受,相互唱和著“于今好清在茅臺”,把文人精神和品味,融進了茅臺酒香。
而讓茅臺酒驚世振魂,撩開其國色天香的迷人面紗,則是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!
茅臺酒巴拿馬獲金獎名揚四海后,有過很多軼聞起事及佳話。比如送清參展的“成義”、“榮和”兩家為爭獎牌打官司。
1915年茅臺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后,“成義”和“榮和”兩家燒房對金獎歸屬爭執不下,民國七年(1918年),貴州省省長劉顯世簽發指令:巴拿馬賽會茅臺酒榮和、成義兩家選呈,獲獎一份,難以分份……毋庸發給用酒之戶,以免爭執,省屬留作紀念。并言明,兩家燒房所生產茅臺酒可在商標上標明“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”字樣,由此結束金獎訟案。